有關這個問題,係最近突然回想起來的。
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有兩個同學後來出了國的。一個是女生,小學畢業昇讀初中一年級上學期都仲未讀完嗰陣時,就隨同家人移民去咗南美洲國家哥倫比亞,並且生活至今;而另一個男生,後來移民到澳洲雪梨嗰頭。
先講起那個女同學A先,讀初一的時候,是二零零二年,那時候家家戶戶尚未普及電腦網絡方面,那時候我還是第一次認識哥倫比亞這個國家。那時候,她還沒有讀完初一上學期,就退學隨同家人來到哥倫比亞,聽說是她父親在那邊經營一間酒店。這一音訊全無直至二零一一年,因為偶然無意看到了她申請了騰訊QQ,才首次在相隔九年後第一次聊天。那時候我們還是在讀的大學生,而她已經和一名當地華人結了婚並且已經育有一個孩子,而那名華僑華人聽說他父母是來自廣東的。現在聽說她有了第二個孩子。並且他們一家人有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旅遊的經驗,亦有來中國大陸的海南島蜜月的經歷,當然也有返回江門度假一段時間。聽她說,移民哥倫比亞之後,第一次返回江門度假的時候,已經是二零一零年的時候了。
至於這個男同學B則是初中畢業之後,因為中考沒有順利考上高中的原因,他的家人意識到如果還留在國內的話,說不定就是只能是最多大專畢業然後專升本,出來還要和其他大學生競爭等因素,所以決定把他送出國到澳洲上學。再加上這個男同學本來就有家屬在澳洲雪梨那邊,所以就這樣寄宿在那邊的家屬那裡生活,由於不同的學制原因,因此他需要重新再讀初中,幾年後高中畢業後順利申請進入澳洲的名牌大學就讀,畢業之後在澳洲就業至今。除此之外,他和他的老婆也有一齊到星嘉坡、紐西蘭、瓦努阿圖、索羅門群島度假的經歷。
我可以肯定一點的就是,他們是肯定不會回國發展的。我覺得,大家一定要懂得去理解、去包容,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待這些移民到海外的華僑華人,不要動不動就叫人家回國。
講到這裡了,也許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國內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好,但是為什麼海外華僑華人卻不願意回國呢?
以這個女同學為例,初一沒有讀完,就隨同家人去了哥倫比亞,從那一刻開始,就等於一切從零開始,她必須從零開始入門學習說西班牙語,學會西班牙語之後,還需要慢慢適應當地的學校課程,慢慢熟悉在當地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她的思維和生活習慣等等也逐漸和哥倫比亞那邊接軌,唯獨不變的就是華人身份,而且維持自己是華人群體之一,結婚的時候也是選擇華人為對象。
從移民過去開始,她的家庭都已經在哥倫比亞那邊了,保守估計她應該沒有上大學,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回國的話,根本沒有任何競爭優勢可言,而且生活習慣也逐漸跟拉丁美洲接軌,說不定就是因為根本無法適應中國大陸的生活節奏很可能會被貶為底層,這就會導致回國的話付出的代價要遠比留在哥倫比亞還要高;
她的父親在那邊是經營大酒店的。據我所知,這樣的華僑華人遍佈歐美國家和中南美洲國家,主要是經營中餐廳和雜貨店之類的,基本上都是能夠當上大老闆,過上小康生活的那種。這是因為當地人根本就沒有像中國人那樣“有上進心”,因此做這些生意競爭並不大,華僑華人都能夠找到優勢,通過勤勞能夠致富過上小康生活,至少能夠在那些國家住上高層的公寓樓,或者能夠住在郊區的別墅花園。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情況在國外當然是沒有問題,放到國內的話絕對是地獄模式,很多都是去到勉強生存的地步…
而那個男同學擁有澳洲的名牌大學碩士學位,並且在澳洲過著穩定的生活,也同樣沒有回國發展的打算。並且他的老婆是出生於當地的華人,已經在那邊組建了家庭。
假如你叫他回國的話,這就等於是相當於一次移民,一切都得重來。你的工作、住屋等問題需要考慮的重要大事,而且你的交際圈、交際方式需要重建,就連駕駛執照都要重新考。畢竟你或者在那邊駕駛右馱車,但是回國之後就要學習駕駛左馱車(港澳、日本、星嘉坡這些地區/國家就是右馱車),還得習慣國內的交通路況。
或許大家不知道的,那就是在這些國家的交際並沒有國內那麼複雜,也是因為這些原因,一般情況下大家都不會活得那麼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不做出什麼不好的事情的話,基本上都是沒有人反對你。 相反,在國內,或者大家都遇到了,到了你出來工作的這個年齡,你還不結婚,人家就會催你結婚,甚至有有色眼鏡認定你因為不結婚而沒有出息,或者你因為沒有車沒有房子而被看不起……在內陸有些農村地方的村民家家戶戶的封建迷信思想可以去到讓你難以呼吸的地步,比如到了三十歲還不結婚的話,鄰居村民就會對你指指點點陰陽怪氣,連生不出男孩也是罪,如果晚上九點之前不回家也被指點為行為不檢點,女性早上六點鐘不起床就是所謂的懶惰…等等。(說到這裡,可能是有點偏見了。但是的確是說出了眼前的事實,無法逃避)
好像男同學B和他的老婆是真心喜歡那種田園牧歌般的自然環境,雖然他們的確回來過國內,在國內的大都市都見過鋼筋水泥的高層大廈,但是卻喜歡澳洲的自然環境,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小院子,可以種花養草,沒事還可以散散步,呼吸下新鮮空氣。每次返回江門,都是探親為主停留接近一個月時間,雖然是的確懷念江門的家園,但是卻只能以探親的方式回來度假。
當你以為自己夠勤奮每日好早起身工作的時,只要是當你回到國內應征的時候,你才真正發現國內的職場個個都好勤奮,而且個個都非常大焦慮感。在海外國家做生意的話勤奮起碼還有希望致富的,但是在國內勤奮還只能是生存的地步。國內存在三十五歲危機,我就不信大家沒有焦慮感。而且國內的職場的焦慮感相信大家都知道,因為成個社會環境氛圍,大家出來社會工作之後個個討論的,唔係車,就係樓,或者家庭,要不然就是經濟,基本上好少再談及興趣愛好方面的事情。
而且他們也在那邊結婚生下孩子,孩子一般情况下都是那邊的國籍公民,這時候如果就這樣回國,你的另一半還有孩子願意嗎?如果願意,回來怎麼辦?公辦學校上不了,即使有關係也可能需要給很高贊助費才能上,民辦學校可以上但是要給高額學費,更可怕的是,孩子是因為從小浸泡過“洋水”的,很可能因為不能適應國內的體制內教育,被貶為差生,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下,還不如早點止損比較好。讀外籍子女的國際學校吧?很抱歉,首先前提你要有足夠的錢,而且還需要通過面試才能入讀,而且通常這種學校只有在廣州、深圳這樣的大城市才會有。如果是這樣的情況的話,還不如返回原來的國家上學好過,起碼讀當地公立學校是免費,想讀好的私立學校就需要給些錢。女同學A的情況,孩子還可以選擇去美加上學。
還有一部分華人移民,肯定是對於歐美國家的生活是有嚮往的,至少是嚮往像加拿大、澳洲這樣的國家的一部分生活,哪怕是現在國內發展起來了,這些華人還是願意繼續嚮往歐美國家,那就說明他是比較想來生活了。此時此刻,他們對於國內和歐美國家的差異和不同都是非常清楚的,這樣的情況下,你和他再多說國內現在發展有多好多好,他也不願意回國。
有些人是雖然想回,但是已經回不去了...
像女同學A這樣的情況,哥倫比亞並不是一個比較好的國家,也不怎麼發達,而且當地的治安也不怎麼好,即使是當地的大學畢業的,拿著這樣的文憑,即使回到了國內也是沒有什麼競爭力,回了國很可能只能做一個西班牙語老師或者翻譯之類的工作,再不好的極端情況就是只能在工廠打螺絲。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大家都在國內的職場上歷練多年的時候,而像女同學A和男同學B那樣完全是沒有國內的職場拼搏經驗的,算了,起碼還是留在國外比較好,起碼沒有那麼浮躁的心,起碼生活節奏會比較慢很多,起碼還可以過著小康的生活……
更何況瞭解到女同學A已經是取得那邊的永居,為華僑身份,但是如果註銷了國籍的話,那麼就是哥倫比亞國籍的華人,以後回來都只能以外國華人身份來申請回國的簽證,一般情況下可以獲得30日停留。
唔知道大家有沒有乜嘢感想呢?你哋身邊有冇已經出國的朋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