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0704
- 精华
- 0
- 冰点
- 272
- 阅读权限
- 80
- 主题
- 687
- 回帖
- 2287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208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11-29
- 最后登录
- 2025-10-3
签到天数: 335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风之精灵LV.2
  
- 回帖
- 2287
- 雪点
- 26426
- 阅读权限
- 80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208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3-11-29
- 最后登录
- 2025-10-3
|
发表于 2015-7-13 17: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呢個字有啲複雜,其實好耐以前已經係兩個字嚟,《說文解字》“台者說也”,其實係“怡”字嘅本字(“說”通“悅”),即系好愉快咁解。按照清人段玉裁嘅批注,“台”字已經成為“臺”字嘅俗寫。真系考據嘅話,《唐韻》除咗將“台”字讀音解作“與之切”(怡音),亦有另一讀音係“土來切”(土嘅輔音+來嘅元音,即系toi音,國語就係tai),同時《集韻》《韻會》都用“湯來切”,即系都係toi音,即系臺。所以基本去到唐朝已經同“臺”字通用,作為簡寫或者俗寫。
所以,如果從正體字嘅角度,正寫嘅話,仍然應該寫成“臺”。但最近呢二三十年嚟,臺灣自己都開始寫成“台灣”,甚至官方場合都寫“台”,所以即使正體字都開始接受咗“台”字。台、臺通用。
大陸五幾年之後,就直接亁脆將“臺”嘅簡體定為“台”字,反正“台”作為“怡”嘅意思已經極少用。其實使用已經喺正體字入面已經存在嘅字作為另一個字嘅簡體,亦係好經常嘅事。例如“叶”,本身係“協韻”嘅意思,即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會喺“光”“霜”“鄉”幾個字下面標注一個“叶”字,即系呢幾個字係同一個韻嘅。但我哋偉大嘅祖國,就將“葉”字簡化成“叶”,其實有啲無厘頭,變成又唔系形聲、又唔系會意,個字都唔知有乜野意思。
其實文字嘅簡化,一直都有進行,只不過係一個自然演化嘅過程,而唔系行政命令嘅過程,起碼民國之前嘅文字主要都係通過自然演化嘅。通過大量文人不斷書寫,漸漸形成嘅習慣。一個字從“臺”演變成“台”係經過好漫長嘅時間,既係俾咗好長時間啲人去消化,亦係經過好多代人千錘百煉,而唔系某個文化部長拍腦袋諗出嚟。所以自然演化都存在一定文字嘅簡化情況,所以一講“簡化字”並唔系全部歸咎於“某擋”嘅 “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