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登革熱肆虐,市民人心惶惶,一不小心被蚊子叮中,很多人都會擔心是否就此中招,究竟是否有一些蛛絲馬跡可識別自己已感染登革熱?哪類人屬蚊叮高危族?
1. 惹蚊高危族
雖然人人都不想被蚊叮咬,不過蚊叮原來亦有高危族,皮膚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表示,除小朋友、孕婦、做運動及戶外工作等體溫較高人士外,一些體溫散失及皮膚溫度較高的病人,亦是高危族。至於坊間有指O型血特別惹蚊,亦較易被叮,陳則指這說法並沒有任何醫學根據。
2. 亂用蚊怕水防蚊變惹蚊?
被蚊叮自然想到使用蚊怕水,不過陳建議大家要小心選擇蚊怕水,一般來說含有DEET成分確實有驅蚊作用,但坊間部分標榜天然成份及提取植物精華的蚊怕水,不止未能有效驅蚊,更可能反效果,事關植物精華味道可吸引蚊子,最終防蚊變惹蚊。
3. 界「十字」止痕是否可行?
蚊釘後令人痕癢難奈,不過陳俊彥認為切勿𢱑蚊叮位置,因為此舉會令敏感反應加劇,導致患處更紅更腫,也會令傷口受細菌感染。最簡單止痕法可輕輕拍打皮膚表面,亦可用溫水毛巾輕敷作舒緩之用,在情況許可甚至可用毛巾包住患處冷敷,效果相當顯著。
有老一輩人會用薄荷膏止痕,陳並不鼓勵:「薄荷可以帶出涼快感覺,令到痕癢減低,但臨床上有不少病人喺𢱑損位置搽上薄荷膏,入咗傷口可引致敏感同刺激性皮膚炎。」至於在蚊叮處周邊畫圓圈,或是用手甲界「十字」等五花八門上痕,更是沒有舒緩作用,只是痛楚感蓋過痕癢感,治標不治本。
4. 中暑定中招難分辨?
近日長洲有居民感染登革熱,因徵狀與中暑相若,令個案差點被遺漏。陳俊彥表示,第一次感染登革熱病徵都不明顯,一般情況是頭痛、肚痛,徵狀與傷風感冒差不多,只有較嚴重者會發高燒,令病人「中招」都不知!
事實上現時暫無方法可自行判斷是否已感染登革熱,惟有靠病人對病況有懷疑時即時求醫,從驗血得知結果。雖然患上登革熱的死亡率只有1%或以下,但陳警告,市民絕不能掉以輕心:「第一次未必好擔心,但其實畀蚊咬未必只得一次。」若再受感染,便有機會染上重症登革熱,令身體出現皮下出血,嚴重更會暈眩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