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哥”龙船厂难饱“龙船饭” 
师傅反复对龙头进行最后的打磨。 一艘传统龙舟,能耐百年风雨。当中最考究的,是匠人的手艺。番禺上漖村,广州最古老的龙舟制造基地,以造龙舟技术闻名于世。依靠世代相传的手艺,上漖村龙舟走过140多年的辉煌历程,所生产的龙舟占据珠三角大部分市场,销往港澳、东南亚,甚至走向南非。不过,上漖村龙舟制造是纯爷们的手艺,传男不传女,也不传外人。如今,还在做龙舟的匠人均是中老年人,年轻后辈不愿继承衣钵。后继无人,是匠人们最忧心的局面。 荣耀 广州造龙舟只此一处 在广州,哪条村的龙舟要保养、维修,哪条村要造龙舟,都会来上漖村。分布在上漖涌两旁的龙船制造厂,是历史悠久的手工制作船只和维修基地,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凡是传统船只,上漖都能做。”陈汉慧龙船厂负责人易文介绍,随着传统水运行业式微,船厂已不生产其他船只,专门从事龙船制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漖涌两岸一度分布着30多家龙船厂,如今只剩寥寥数家。 年产量达三四十艘的陈汉慧龙船厂是现在规模最大的一家,易文是创始人陈汉慧的外甥。端午前夕,他领着8名匠人在厂内赶工,“所有船只都要赶在农历四月廿八前交出去,一帮叔父兄弟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7点。” 厂里所生产的龙舟销往珠三角、东南亚等地,最远的可到达非洲。 匠心 千锤百炼方能下水 造船的精髓,全在匠人工艺。在30多摄氏度的厂房里,匠人们大多光着膀子干活。“劳心劳力,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在厂房里埋头干活的陈叔说。 作为老板,易文除了会做龙船外,还会选材。厂里今年接到的10多张订单,以坤甸木、柚木、杉木龙舟为主。木材均从东南亚进口,每1立方米的价格达一两万元。因此,一条约40米的传统龙舟造价可达二三十万元。易文格外谨慎,万一买到空心木料,整根作废。 传统龙舟制作有二三十道工序,却没有施工图纸,尺寸全凭经验,所有环节务求极致精确,保证龙身不漏水。一艘40米长的传统龙舟,4个匠人共同开工也要20天左右才能完工。 困局 扒龙舟热度和订单齐降 龙船厂近年还增加了一项业务,保管龙舟。部分村已无合适藏龙舟的地方,如杨箕村,就把龙舟存在龙船厂。农历四月廿四,在龙船厂的船坞里,8条传统龙舟“整装”等待各村领走。端午过后,被送回来的龙舟将再次藏于船坞。 易文表示,过去番禺周边河网密布,光是海珠新滘镇的需求就能养活一家龙船厂。虽然过去生活不如现在宽裕,但只要哪个村有钱,都想先做一条扒得快的龙舟。在上世纪90年代,一条传统龙舟的造价要七八万元,一年还能接上二三十张订单。如今有钱的村越来越多,但造龙舟的却越来越少,“没地方扒了,加上部分地区被明令禁赛,大家对扒龙舟的兴致也淡了。” 传承 后继无人,工匠忧心 物价上涨,造龙舟的材料、人工也在不断看涨,加上订单减少,上漖龙舟基地一年约有半年是淡季。尽管这项工艺仍有人在坚持,但无一例外是上了年纪的人。 82岁的卢鉴财,上漖村造船工匠的元老级人物之一。做了46年龙舟的他说,过去学做龙舟的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如今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干了。整个上漖村懂做龙舟手艺的还有几十人,但至今仍在这个行当里的不过二三十人。 易文担忧地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做司机、做保安,也不愿学做龙舟,“到了下一代,传统龙舟制造可能真的只能是在博物馆中回忆了。” “好龙”是这样炼成的 材质 坤甸木材质好,能藏泥里,越浸泡木质越坚实,一条好的坤甸木龙舟可保存上百年,但较为笨重。 杉木、柚木较为轻盈,龙舟划得快,多用于传统竞赛龙舟。但这两种木材都不能藏于泥里,平时要架在通风干爽的阴凉处保存,并防止太阳暴晒。 工艺 以榫铆为主,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工人要先把木边磨平,再用木槌锤紧,将掌口咬实,保证龙身不漏水。 工序 多达二三十道,包括扎底骨、制脚旁、上大旁、扎彩盘及交山、钉龙根、造坐凳、钉花旁(外板)、钉夹旁(内板)等等。
|